top of page
Search

在现场01|钢琴家和电影演员能玩什么花样

Original 张璐诗 即时 Riff

2025年03月30日 06:02





2025年3月27日


伦敦南岸中心伊丽莎白王后音乐厅(Queen Elizabeth Hall)


法国钢琴家皮埃尔-洛朗·艾马尔

(Pierre-Laurent Aimard)

&

法国演员马修·阿马立克

(Mathieu Amalric)


两位法国艺术家以自由开放的方式,展现一场如工作坊一般的音乐会。曾出演《布达佩斯大饭店》(The Grand Budapest Hotel,2014)、《007:大破量子危机》(Quantum of Solace,2008)等影片的马修·阿马立克,翻阅和诵读拉威尔的书信,忽然又手持摄像机对准钢琴前的皮埃尔·洛朗拍摄,并实时通过舞台大屏幕呈现画面。


没有中场休息,但现场明显分成两个单元。第一部分两位艺术家就像在排练,钢琴旁边摆放了立式大台灯、沙发和茶几。马修“迟到”进门,抱怨“南岸中心有点远,路上又堵”,他脱下外套坐下来,从壶里倒出一杯咖啡,喝一口,氛围又有点像小剧场。


第二部分才算是正式的“演出”,马修不再读信,他换了一个方位坐下,翻开一部诗集,朗读一段,皮埃尔·洛朗弹一段。


围绕钢琴展开的对话多方位且随意。两位艺术家在节目单里的笔记写明:“各种问题随即浮现……音乐与文字在非正式的氛围下激起了更为鲜活的共鸣。”


伦敦南岸中心2025春夏季的其中一场古典音乐节目:致敬拉威尔的音乐人生。“古典音乐的核心始终是不断的创新”,南岸中心捕捉到这种开创性的精神。



记一笔

2025/3/28

这场75分钟长的音乐会在进行之时,隔壁的“皇家节日大厅”同时在上演穆蒂(Riccardo Muti)指挥英国爱乐管弦乐团(Philharmonia Orchestra)演出的威尔第《安魂曲》。看着马修在钢琴背面弯下腰拾起数码相机,几秒钟后台上大屏幕忽然出现皮埃尔-洛朗孩童般专注又真挚的“弹琴脸”,摇晃的镜头推进,再推近一些。有时镜头对准书信,以及20世纪初拉威尔的戎装照,然后镜头又回到钢琴前,这次我们看到的是钢琴家的脖子和背面,他毛衣上的丝线,还有模糊的乐谱。


当皮埃尔·洛朗在演奏时用上色彩去形容乐句,两人意识到,这种开放的形式才能真正展现拉威尔音乐的流动性、丰富性和光影交错的效果。音乐和语言相互映照而彼此启发。


置身于如此自然又深刻的亲密之中,错过隔壁大厅很可能“掀翻屋顶”的恢弘场景,我一点不觉得是损失。



皮埃尔-洛朗与马修

摄影:张璐诗




音乐内容(与朗读交错进行)

莫里斯·拉威尔(1875 – 1937)

• 选自《水之嬉戏》 &《高雅而感伤的圆舞曲》• 《库普兰之墓》 • I. 前奏曲 • III. 弗尔兰纳舞曲 • VI. 托卡塔• 《镜》 • I. 夜蛾 • IV. 小丑的晨歌 • V. 幽谷钟声• 《夜之幽灵》 • I. 水妖 • II. 绞刑架 • III. 幻影



乐评人Paul Griffiths为这场音乐会

写下了一段“想象中的拉威尔自述”

晚上好!感谢各位的到来。毕竟,谁也说不准…… 但请允许我自我介绍。我叫莫里斯·拉威尔。


曾几何时,我曾傻傻地希望,自己能像尊贵的贝多芬、神圣的莫扎特那样,仅凭姓氏就被世人熟知——拉威尔!但这当然是愚蠢的想法。


他们问我是否愿意在音乐会开始时,站在舞台上说几句话。但我请求免去这一步。公开讲话对我来说一直是一种折磨,现在更甚。我宁愿悄然入座,若是恰好坐在你身旁,还请忽略我,就像对待任何一个陌生人一样,假装我不在场。


好了,我们今晚不仅要欣赏一场音乐会,还要见证一场特别的演绎。在这里,我杰出的朋友皮埃尔-洛朗·艾马尔,将在舞台上扮演他自己,展现他如何筹备一场以我的音乐为主题的演出。可以说,我们将一窥幕后场景。


皮埃尔-洛朗正坐在他的工作室里,思索着该如何搭配《夜之幽灵》这部作品。


关于《夜之幽灵》

这部作品是我在1908年创作的。当然,不是为我自己写的,我可没法弹,也不是为艾马尔先生写的,那时我还不认识他,而是写给一位英国钢琴家,哈罗德·鲍尔先生。这部作品包含三首曲子,其灵感来自法国诗人阿洛伊修斯·贝特朗的散文诗,他是年轻的波德莱尔时代的诗人。


《水妖》中,一位水妖用歌声诱惑年轻男子随她潜入水底。她的歌声越来越炽热,但年轻人拒绝了她,最终,她的歌声崩解成泪水与笑声。


接下来是《绞刑架》。远处钟声低鸣,我们仿佛听见了风声、尸体摇摆的声音、昆虫嗡嗡作响,夕阳在死者头骨上投下余晖。音乐起初令人压抑,但随后却变得令人陶醉,甚至带有某种华丽感。这种矛盾感,正是我最感兴趣的。


最后是《幻影》,一个变幻莫测的小妖精——这是个非常适合用音乐表现的形象,因为一个小小的三音动机,就能在险恶与华丽之间穿梭,使这个令人厌恶的家伙瞬间变成童话王子。


关于其他作品

除此之外,今晚的演出还包括我的另一组作品《镜》,这是我在1904至1905年间创作的。


在《夜蛾》中,我希望你们能听见那些在夜晚飞舞的飞蛾,于中段时消失,而后重新聚集。


《小丑的晨歌》则是一首西班牙风格的即兴曲,充满色彩与响亮的响板节奏,随后变为沉重但饱含深情的歌曲。音乐再度回归,最终,这首歌却迷失在狂热的氛围中。


《幽谷钟声》充满了各种钟声。我试图在钢琴上召唤出尽可能多种不同的钟声。


此外,还有两部作品:《高雅而感伤的圆舞曲》,灵感来自于无与伦比的舒伯特;以及《库普兰之墓》,这是我向另一位伟大的作曲家弗朗索瓦·库普兰致敬的作品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,我藉这部作品向逝去的朋友们致以哀思。”


哦,对了,我差点忘了《水之嬉戏》,它写于1901年。我将其命名为“喷泉”,毫不惭愧地从伟大的李斯特那里借来了灵感。当时我还是学生,什么都不懂,但我知道如何制造一场水花四溅的音乐奇观。





记录者:张璐诗Lucy Cheung

在国内外从事音乐专业报道与评论十多年,现居伦敦,视野遍及全球。


这里是张璐诗在即时Riff的专栏,你们可以通过她敏锐而广阔的视角第一时间洞悉国际乐坛动向,发现前沿音乐创意。


编辑/视觉:马光辉

现居德国,学过电影,做过音乐媒体,各地流窜跑节展,不过也就略知一二。





 
 
 

Opmerkingen


bottom of page